可解決文辭邏輯、結構邏輯、推論邏輯是否正確
‣質的資料分析是一種歸納的過程,戲稱感到興趣的單一現象,經由有系統地選擇、歸納、比較、綜合和解釋等過程,提供解釋。
‣資料分析是一種進行中的循環過程。
‣資料是一種反射活動,常需要一套分析筆記或備忘錄來指引該過程。(研究筆記→文獻、方法、概念)
研究方法:樣本(31.61.101.1001個)vs. 母體
樣本數量越多→信度越高
研究假設=文字型態描述,一般情況進行推論
統計假設=數字型態描述,利用統計資料進行推論
對應假設=對應到希望證實事情的假設
虛無假設=(ex:無罪推論)
量化研究:
問卷與標準化工具→組織→收集資料→(足夠樣本)→資料分析(統計的考驗)↔ 資料解釋(結論)
預先假設 假設成立與否
歸納分析:
主題→類別→組型→概念架構→理論(圖)
(關聯性)
概念扮演重要角色
如何去收集資料⇣
從實地工作、發現與登錄→資料→主題→類別→組型…
可能會進行來回檢視與修正
歸納分析的指引:發現分析策略 vs 暫時性分析策略 (人事時地物…)
➤ 上(研究目的、目標、問題)、左右(文獻、理論、經驗、下(資料本身)
片斷化:把資料細分成片段或部分,資料含有「意義塊」
觀念化:閱讀後得到整體感,寫下觀念
主題化:對片斷資料做的描述性稱呼
主題比較:運用交集、包含、相交(密切)、上下,可分為資料組初期主題、類似主題群、新詞主題群
暫時性的編碼:使用未加註任何記號的文本進行試驗,寫下每一主題的縮寫「編號」:編碼。標示出主題名稱與描述(片斷)資料相對應。
改進組織系統:新詞主題總表、獨特主題分析表(約25-40主題範圍)
類別化:主題歸成較大的群集為類別,對類屬之間存在的關係進行鑑別
組型化:所有的類屬和類屬關係都建立起來後形成核心類屬(組型)
結果:描述性敘述、將研究發現予以分類、論題分析…
扎根理論(Ground Theory): 從資料當中尋找主題概念 > 開放性譯碼(範疇category) > 主軸式譯碼(範疇聯繫與發展)> 選擇性譯碼(故事線)
⇡ 近十年最好的質性研究方法
Parsons&Shils理論的四層次:
- 分類方式
- 類別系統
- 概念架構
- 理論系統
碩士論文的文獻探討→50-80資料來源
使用word.excel進行資料排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