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專題設計(2)
打造無形競爭力-體驗經濟時代> 差異化上尋找新的契機 。低價競爭(產品技術品質雷同)導致企業必須重新找新的出口 。資訊產業代工毛利率低,反觀全球一百個高價精品業者平均獲利率則為25%(M型化) 。科技發展回歸到人本考量,商品之於消費者的體驗與價值 打動人心的設計力 。消費者尋求產品與情感上的自我認同和掀起感性行銷 。產品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象徵 。為了凸顯自己的商品,設計必須能反映目標族群在生活型態以及趨勢的需求與期望,透過設計的感性與理性訴求,使商品和消費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。客戶要的不是更好的規格,而是「更好的自己」 -> 「萊維特的鑽孔」理論 。「特性」是產品為何物,「好處」是顧客能用產品做什麼 。在潛意識中,消費者在意的不是產品,而是能不能買到「更好的自己」 ex: LinkedIn案例 -> Be great what you do 消費者需求特性(Maslow Need-Hierarchy Theory)。生理需求 —> 功能性價值。安全需求 —> 使用性價值。社會需求